手机中高端镜头迎风口:产能供不应求

发表时间:2019/12/24 浏览:1607

标签:中高端镜头 所属专题:行业热点

摄像头产业链在手机拍照功能兴起至今,已经经历了近十年的发展,在双摄出现前,这一领域尚且还处于瓶颈期。然而终端品牌手机上不断挖孔叠加摄像头的这波操作再次引起了业界对于这一产业的关注,产业链相关的各个环节都是今年大家热议的话题。

有分析指出:“明年旗舰机将是后置四摄起步,广角、长焦、超广角+ToF将成为标配;1/1.33'大底渗透率将大幅提高;5倍光学变焦也将会得到普及。”

5G加持让明年智能手机整体出货量有望出现增长,而光学领域作为目前手机最大的创新点之一,也将继续迎来乐观积极的发展。因此,光学相关领域也在近两年逐渐成为产业链和资本市场眼中的香饽饽。

多家上市公司涉足

虽然智能手机产业链中依靠光学业务走向成功的企业虽不少见,但其中最为“励志”的莫过于舜宇光学的故事。

众所周知,该公司主营业务之一的摄像头模组是这一产业上下游竞争最为激烈的市场,连年的价格战让这类产品利润飞速下滑,即便舜宇光学作为国内龙头也依旧无法避免。

然而当行业整体的毛利率止不住地减少,舜宇光学的“杀手锏”也开始展现。

查阅该公司近年来的财报可以发现,光学零件业务的销量和利润占比都在逐年提升,产品涵盖了以手机、车载为主的多类光学镜头,平均毛利率基本保持在44%,2019年上半年这项业务产生的利润占比达到前所未有的83.6%。在摄像模组毛利率每况愈下的阶段,无疑是光学业务为舜宇光学撑起了一片天。

或许是舜宇光学在这一领域的成功太吸引人,近几年大规模投入光学镜头产业的上市公司不在少数。

2017年8月24日,丘钛科技拟以12.47亿元(新台币)取得新钜科技36%股权事项接获台湾经济部投资审议委员会的批准函,交易完成后,丘钛科技成为新钜科技最大单一股东。随后在2019年8月20日,丘钛科技完成对新钜科技的增资事宜,新钜科技也从丘钛科技入主之初的亏损局面成功扭亏为盈,为其业绩做出贡献。

同样是2017年,欧菲光与南昌创新投共同出资设立合资公司南昌欧菲精密,合资公司注册资本为1亿元,其中公司以现金方式出资7000万元人民币,持有合资公司70%的股权,南昌欧菲精密将以光学镜头及光学元器件研发、生产、销售及其配件为主营业务。

2018年10月23日,欧菲光全资子公司南昌欧菲光电拟以支付现金2800万美元的方式收购富士胶片及全资子公司富士中国在手机、车载镜头及摄像头相关的专利权、专利申请权及专利许可,并收购富士天津100%股权,其中专利转让费用为1500万美元,专利许可费为100万美元,收购股权价款为1200万美元。

据了解,目前欧菲光手机镜头生产主力仍是南昌欧菲精密,而富士天津工厂主要以少量车载镜头订单为主。

瑞声科技更是自2009年6月便开始了在光学业务上的布局。随后分别在2010年、2013年、2017年间数次发起该项业务相关的收购及项目投资。目前分别在江苏常州、苏州建有两家光学镜头工厂。值得一提的是,经过将近十年的布局,瑞声科技在手机镜头领域的市占率也在逐年提升,产品在国内市场非常具有性价比优势。

产业固有格局松动

上述提的几家企业都是在近年来大力发展光学产业的典型案例,结合其原有业务发展情况来看,也进一步反映了不论是零部件还是整机,单纯的组装业务盈利能力已然满足不了资本市场对于业绩的需求。

中高端镜头产能在这个阶段供不应求,这也给更多的企业创造了进军中高端市场的机会,大家都想要趁此机会将自身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但在光学产业想要占据一席之地并不容易。

大立光、舜宇光学、玉晶光三家头部企业占据手机镜头的中高端市场大半份额,业内少有企业在产能和制程良率能够与之媲美,这一产业存在非常高的技术门槛,尤其是在中高端产品,从模具设计到制程良率提升都需要长时间的经验沉淀,这也是大立光一直以来雄霸行业龙头宝座的原因。

不过这些头部企业始终存在价格过高的短板,前文提到舜宇光学这类产品近年平均毛利率约44%,而高端产品份额占比更高的大立光毛利率则是长期保持在70%,可见居高不下的毛利率既是推动越来越多企业入局的主要原因之一,却也是终端品牌希望找到价格更有竞争力的供应商的原因,也是苹果公司在多年内持续扶持大立光以外镜头供应商的原因。

终端厂商的成本压力与日俱增,使得其对高性价比产品的需求变得更为迫切。诚然,我们也看到后期许多涉足这一领域供应商意图通过收购技术专利等多种方式来补足产品的竞争力。

目前智能手机作为最大的消费电子市场,亦是光学镜头需求量最大的市场,由此,光学镜头产业链格局的变化几乎都是取决于厂商们手机镜头业务的竞争情况。

5G元年开启,眼下正值智能手机和光学领域再次蓬勃发展的时期,市场供不应求、终端品牌追求性价比这些因素都给其他厂商打开了光学产业格局的突破口,但结合产品本身存在的技术难题以及行业巨头目前也都在积极扩产,真正能够借机突破的企业或许也是屈指可数。


分享此文章的方式

我要评论:( 请您说点什么吧!)

评论 注册用户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请登录 企业会员个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