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L是如何蜕变成一家平庸公司的?

发表时间:2011/9/3 浏览:11026

标签:TCL 所属专题:模切加工专题

  种种迹象表明,TCL正在从一家受人尊重的公司蜕变成一家平庸的公司。

  海尔有望成为中国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国际企业,美的企业规模与盈利能力持续同步提升,格力在全球空调领域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增强……曾经名噪一时的TCL呢?

  2010上半年报告显示:TCL集团实现营业收入231.66亿元,净利润1.58亿元。其中多媒体(主要指彩电业务)销售收入107.42亿元,同比增长7.5%,亏损2.93亿元(3.34亿港币)。

  让我们看看格力的半年报:上半年实现收入249亿元,同比增长24%;净利润达到15.7亿元,同比增长27%。

  如果说格力是一家专业空调公司,和多元化的TCL不具有可比性,那么,让我们看看同样多元化的美的:2010年上半年,美的电器实现收入390.25亿元,同比增长56.72%;实现净利润17.89亿元,同比增长56.06%。

  这里之所以把TCL与美的、格力对比,实在是因为2004年之前的TCL大幅度领先于远后二者,无论企业知名度还是公司规模,均在后二者在之上。然而,天地轮回,世事沧桑,现在的情况颠倒过来。

  2004年之前的TCL,一度是中国彩电第一品牌、本土手机第一品牌、本土电脑第二品牌。那时,家电行业流传这样的说法:“TCL一家的人才,是其他家电企业的总和”。以沉稳、理性著称的海信老总周厚健,曾经表示自己只“佩服李东生”。

  转折发生在2004年。2003年激情发布“龙虎计划”,2004年初收购汤姆逊彩电及阿尔卡特手机业务。那时的TCL如日中天,堪称中国企业一面旗帜。然而,盛极而衰,喜极而泣,大跃进思维支配下的TCL 2005年急转直下,集团企业营业收入与利润双双大幅下滑,最多时集团营业收入降至390亿元、亏损达19亿元。随之而来的是离职潮,副总裁几乎悉数流失,中层更是批量逃离,时至今日,高层动荡仍在持续。虽然此后TCL开始了“鹰的重生”,卖掉电工及电脑业务,全面收缩海外战线,手机业务也由国内为主转向代工为主,元气仍然未能恢复至2004年之前。

  从一家受人尊重的企业,到败落至家电二流军团,几乎是轻而易举实现的。在观察家看来,李东生“大跃进式思维”是罪魁祸首。

  可以说,今天的TCL和创维、长虹、康佳并无本质区别——当然,昔日的彩电“四大天王”,均已显现出沉沉暮气,可谓宿命。

  在白电(冰箱、空调、洗衣机)领域,TCL毫无优势可言;虽说是第一批本土手机品牌中的硕果仅存者,但在国内市场已被逐出十名之外;最被TCL期待的,当属彩电业务,上半年亏损3.34亿港币,至今未建立产业链优势,互联网电视被边缘化等诸多现实,告诉人们TCL彩电未来形势不容乐观。那么,TCL的优势在哪里?

  在观察家看来,TCL至今未真正建立企业核心竞争力,当属李东生最大失误。即使在最鼎盛的2004年之前,TCL也未能从技术和制度两个层面建立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企业经营一直带有很大随意性,这是导致TCL和美的、格力、海尔差距越拉越大的根本原因。

  如今,液晶面板被李东生寄以厚望,然而,这项投资风险巨大,市场前景充满不确定性。可以预言的是,在本土面板建成开张之前,国际面板企业必定实施价格狙击,届时如何应对?TCL想好了吗?

  想当年,壮怀激烈的TCL,冲动之下收购汤姆逊CRT业务,不久即发现原来是汤姆逊设置的陷阱。“汤姆逊包袱”至今犹在,并为TCL所忌讳,然而,汤姆逊已经一身轻松。唉,笑的时候大家陪你笑,哭的时候只有你自己哭了。

  从人才济济到军中无人,这是TCL给人的另一强烈印象。8月26日TCL发布半年报,同时宣布多媒体事业部CEO于光辉引咎辞职。与此同时,TCL彩电功臣史万文亦正式离开TCL。这一次,出面救火的仍然是老臣赵忠尧,由此可见TCL已经无人可用。人才持续流失,说明企业未能建立具有凝聚力的企业文化。

  从风生水起到了无作为,从辉煌到折翅,TCL的经历令人唏嘘。可是,这何尝不是大多数中国企业的命运,因为始终不能建立企业核心竞争力,导致未来的路越走越难,后劲乏力。遗憾的是,TCL似乎并未从诸多挫折中汲取教训。


分享此文章的方式

我要评论:( 请您说点什么吧!)

评论 注册用户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请登录 企业会员个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