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机同质化焦虑埋衰落隐忧

发表时间:2014/9/17 浏览:4195

标签:智能手机 所属专题:模切加工专题

        每年的9月是智能手机厂商拼杀的黄金时间,今年亦不例外,三星、大神、索尼、苹果等多家厂商都发布了自己的新品。在发布之际,引发的配置战、参数战、口水战等使得市场的竞争再度升级,也导致消费者的视线更加凌乱。梳理九月份发布的多款手机,虽然各家的宣传招牌不一样,但“撞衫”严重。业界分析人士沈闻涧告诉记者,同质化严重主要是因为门槛低,厂商无关乎消费者的需求及技术的发展,这是自食其果。未来必将是大企业、大资本、大品牌的较量。

  新品手机“撞衫”严重

  “超轻薄、高质感、易实用”是如今智能手机硬件过剩后,也是各大手机厂商升级年度旗舰机的标准。正因为此,从今年新机发布来看,无论是配置还是在外观设计上,都存在着很大的相似度。

  从9月新机来看,除去三星Note Edge在屏幕外观上采用曲面侧屏外,大多手机外观存在一定的相似度。不是新机 “撞衫”,就是模仿旧款。华为推出的大屏旗舰机Mate7,该机搭载一块6英寸的1080p显示屏幕,同时背面集成了按压式指纹识别器。在其发布之后,HTC在新浪官方微博就喊出了“去年的发布会,今天还是觉得很熟悉。”一眼就可以看出,这明显是在暗讽华为Mate7的外观设计与HTC One Max太像了。另外,从9月2日发布之后就饱受好评的魅族MX4,到索尼Z3手机,在这两款智能手机轮廓之间,都让人看到了iPhone 6此前大量碟照的身影。

  而在今年7月,国产手机新锐小米在发布会上大力渲染“一块钢板的艺术之旅”。但从做工和形态来看,也非常相似于iPhone 5S,以至于消费者在发布会后都在感叹小米4越来越像苹果了。另外,从今年发布的国产千元以下八核智能手机来看,不难发现它们的配置几乎雷同:全部采用联发科八核处理器、配置5.5英寸高清大屏、1300万后置摄像头……

  同质化严重透支消费需求

  业界分析人士沈闻涧表示,当前的智能手机,就是一个快消品和模块化产品,特别是大量代工型生产工厂的出现,以及电信运营商等大渠道的出现,快速拉低了这个行业的进入门槛,带来了大量的同质化手机,造成了市场大量投机者的进入。特别是一大批毫无技术研发和生产制造能力的企业,完全就靠着营销炒作和包装就杀入这一市场。过去几年来,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快速扩张,带来的结果就是市场需求的快速饱和。

  他同时表示,毫无疑问,越来越激烈的同质化竞争,将会进一步透支消费需求,从而为手机产业未来的发展带来隐患和危机。过去多年来,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没有一家企业并没有过多地关心消费者到底需求什么。企业关心的则是什么样的概念、功能包装才能吸引消费者的关注,什么样的技术才能卖个高价钱。所以从这种角度来看,手机企业当前是在“自食恶果”。

  智能手机是个人人眼红的活儿,加上硬件技术的进步,进入的门槛已然相当低,因此各路人马扎堆涌入,都想从中分得一块市场蛋糕。但除了中国手机市场高度饱和这个根本原因外,高度同质化则是智能手机无法激起用户购买欲望的关键。试想一下,当每个人手中已有的智能手机与厂商发布的新品看起来都“一个样”,那么,试问谁还会有换机的欲望呢?

  创新噱头只是花把式

  虽然,智能手机面临同质化竞争,但还是有许多参与者尽相涌入。他们积极地进行着创新的尝试,试图在“千机一面”的今天寻找到一条差异化的生存之路。比如一加的精致设计、青橙的私人定制、努比亚的拍星星、Takee的全息屏幕等。但从这些创新来看,都是些宣传的“玩概念”,让用户更加迷茫。

  从目前市面上销售的手机及每年的更新换代的旗舰机型来看,各厂商除了处理器“核战”,速度越来越快,屏幕越来越大,大同小异的设计已经引发了视觉疲劳。而在关键的电池待机技术的基础创新等方面并没有突破。另外,基于Android系统深度定制的UI设计差别并不大。除了内置和预装的软件各有不同之外,操作体验上仍有待提升。

  沈闻涧表示,只要是市场化的商品,都面临着同质化竞争的挑战和压力。最终手机产业比的不仅是产品的差异化,而是产品制造商或者服务商的品牌效应和口碑效应。当然,隐藏在品牌和口碑背后的,则是大资本的运作能力和水平。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未来手机产业的竞争,应该是大企业、大资本、大品牌的较量。当然中国市场存在的大量中小企业,特别是缺乏技术研发和资金实力的企业,最终肯定会被淘汰出局,这只是时间问题。

  之所以现阶段市场上还会有大量的手机企业,一方面是智能化激发了手机的需求量;另一方面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在短期井喷造成的。随着智能手机市场步入成熟期,这种情况自然会得到全面的改观。

  因此,对于缺乏技术优势的国产手机厂商而言,未来市场的把握和发展方向更应该深入利用Android的资源的丰富性及开源性,从用户需求出发,在实用性上加以细分和区别,形成各具特色的产品矩阵,认真做好做透这一市场,这才是打破智能手机同质化怪圈的必由之路,相信也是Android开放的初衷。此外,艾媒咨询CEO张毅也表示,在找到合适的细分市场后,如何将这市场做深做透,将决定国产手机能走多远。


分享此文章的方式

我要评论:( 请您说点什么吧!)

评论 注册用户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请登录 企业会员个人会员